丙种球蛋白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医网摘要:非抗肿瘤药物引起急性粒细胞缺乏病机理主要是免疫反应导致粒细胞破坏,药物吸附于中性粒细胞表面。产生抗粒细胞抗体,或诱生自身抗体,继之激活补体,杀灭粒细胞。
药物引起的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简称急性粒缺),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达70%~90%,是内科急重症之一。抗肿瘤药致急性粒缺多见,非抗肿瘤药物致急性粒缺报告较少,我们应用丙种球蛋白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非抗肿瘤药物所致急性粒缺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3例,女5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51.3岁。全部病例符合急性粒缺的诊断标准 [1] 。引起急性粒缺的药物:他巴唑2例,心得安1例,齐洛1例,复方氨基比林1例,头孢唑啉1例,应用多种抗生素(头孢三嗪、头孢噻肟钠、克林霉素、甲硝唑)2例。原发病:脑血管病并肺部感染3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急性胆囊炎1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例,慢性支气管炎1例。
1.2 症状体征 8例均起病急骤,1~3天内出现严重感染,均有高热达39℃~40℃。其中化脓性扁桃体炎3例,口腔坏死性溃疡2例,肺部感染伴头颈部皮下紫癜、血肿1例,左眼眶皮肤蜂窝织炎1例,真菌性败血症1例,肝脾轻度肿大、黄疸、肝功能损害1例。
1.3 实验室检查 8例白细胞计数(WBC)0.56×10 9 /L~0.90×10 9 /L,平均0.70×10 9 /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 (0.067~0.112)×10 9 /L,平均0.091×10 9 /L;红细胞计数(RBC)(3.0~3.4)×10 12 /L,平均3.23×10 12 /L;血红蛋白浓度(HGB)98~106g/L,平均105g/L;血小板计数(PLT)26~54×10 9 /L,平均36.7×10 9 /L。血培养检查共5例,1例有念珠菌生长,4例均阴性。
1.4 治疗方法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10g/d,连续3~5天,输注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mg;rhG-CSF300μg/d,皮下注射,应用至WBC上升至5.0×10 9 /L,ANC上升至(0.5~1.0)×10 9 /L,感染基本控制停用,平均5~10天。其它治疗:停用有关药物,应用广谱有力的抗生素、抗真菌药,局部感染灶处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加强营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
1.5 结果 8例治疗1~5天内体温降至37℃,7~20天感染症状消失。5例治疗第5天,3例治疗第10天WBC升至(5.0~8.0)×10 9 /L,ANC升至(3.5~6.0)×10 9 /L,4例RBC、HGB、PLT治疗21~27天恢复正常。
2 讨论
非抗肿瘤药物引起急性粒细胞缺乏病机理主要是免疫反应导致粒细胞破坏,药物吸附于中性粒细胞表面。产生抗粒细胞抗体,或诱生自身抗体,继之激活补体,杀灭粒细胞。丙种球蛋白被广泛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它能封闭巨噬细胞的Fe受体 [2] ,使有自身抗体IgG的粒细胞或血小板、红细胞免遭巨噬细胞吞噬破坏,并且有免疫调节、抗感染作用,因此对粒缺患者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对因应用多种抗生素后或合并真菌感染,年老体弱,对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的副作用不能耐受者,丙种球蛋白更是起到替代或减少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的作用,从而挽救了危重病人。本组就有4例未用抗生素,仅用丙种球蛋白及rhG-CSF同样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rhG-CSF可诱导多能造血干细胞进入增殖周期,促进粒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并促进其吞噬能力和杀菌能力,增强抗体依赖性细胞杀伤能力,有效缩短粒缺的时间。两药合用具有协同作用,本组8例严重粒缺在短时间 内抢救成功,未见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具有升高粒细胞、抗炎、抗毒素、抗休克作用,但其免疫抑制作用,对于有严重感染,特别是真菌感染的粒缺患者,能使感染扩散,因此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尚有争议。本组8例应用地塞米松量少,时间短,主要是预防静滴丙种球蛋白的副反应,对粒缺的治疗作用不大。
责任编辑:Adolph 本文来源:http://jibing.ewsos.com/xy/20110407/360017.html
今日推荐
大家都在看
咽病专区
热点专题
耳病专区
- []耳鸣是怎么回事 ?
- []耳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老人经常耳鸣不是好现象
- []严重耳鸣是怎么回事
- []长时间耳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右耳耳鸣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