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疾病 > 眼病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临床研究

医网摘要: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我们介绍的8例均具有典型的共济失调及毛细血管扩张的特征。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axia-telangiectasia,AT)又称Louis-Bar综合征,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其特点为多部位毛细血管扩张、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内分泌疾患及免设缺陷等。目前国内报告甚少,现将我院1983年~1997年8例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情况

  本组患儿男3例,女5例,就诊年龄6~14岁。4例自幼有明显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另4例学龄期反应迟钝、智力减退。有阳性家族史者3例,1例家庭成员有恶性病变史。

  二、临床表现

  患儿3例表现生长发育落后、营养不良,5例生活不能自理。

  共济失调:8例,发病年龄为10个月~7岁,其中6例系18个月内起病。表现为平衡障碍,蹒跚步态,不能走直线,肌张力减低,Romberg征阳性,水平相眼震、指鼻、轮替、跟膝胫试验及意向性震颤均阳性。4例病情呈慢性进行性进展,另4例于3~6岁间相对平稳,其后渐加重。

  毛细血管扩张:8例,出现年龄为3~10岁。扩张部位为球结膜、面颊、耳廓、手鱼际及颊粘膜。其特点为扩张性毛细血管呈对称性逐渐增多。

  反复感染史:4例自幼有反复感染史,分别患有扁桃体炎、中耳炎、气管炎及肺炎,1例合并液气胸。另4例仅有时患上呼吸道感染。

  其他:合并头小畸形、弓形足各2例,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1例。1例9岁时发生1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病后3年出现双眼白内障。皮肤有牛奶咖啡斑、色素脱失斑者各1例。

  实验室检查

  一、免疫功能检测

  5/8例血清IgG、IgA均低,尤以IgA减低明显,其中2/5例IgE减低,3/6例IgM轻度升高。5/6例T细胞亚类测定CD3、CD4、CD8均有不同程度减低。血清AFP 1/6例升高。

  二、诱发电位检查

  3例BAE均正常,SEP 1例示周围神经损伤,VEP 1例未见重波P100。神经感觉运动传导速度检查2例正常。

  三、脑CT及MR检查

  5/7例示小脑萎缩改变。

  四、X线检查

  仅1例双肺广泛间质网状影,右侧液气胸,右肺受压50%。其余未见肺内实质性病变。

  五、其他

  1例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空腹血糖22.71mmol/L,尿糖尿酮体均为(),CO2CP<10mmol/L。

  讨论

  AT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多系统受累性疾病[1~10],其病程和病理与遗传变性病,特别是脊髓小脑变性有密切关联,但从纯临床观点AT应被视为一种神经皮肤综合征[2]。迄今为止,尚未因单一系统异常被报告者[1]。

  AT的神经病学典型表现为共济失调和眼球异常运动[1,2,8,9]。共济失调发生在所有病例中,婴儿期起病,行走时明显[2,9],此点与本组报告相符。头部可伴有异常运动及特殊步态,眼球急动是头部转动时出现的常见体征,被认为是先于毛细血管扩张的重要表现[2]。其它还有小脑性构音障碍,休息时的特殊姿势及呆滞表现。约30%的患者具有轻度智力低下[2],本组患儿50%智力明显低下,与以往报告有所不同。

  AT的神经病学特征是进行性加重的,除早期典型特征外,大多数病儿趋向发生其它脊髓小脑病症,如深反射消失和四肢肌肉萎缩。本组5例存活者均有相似表现。10~15岁时大部分病人需靠轮椅活动,存活3/5例,10岁后下床活动受限。

  毛细血管扩张可从3岁到青少年阶段发生[2]。常见部位除眼结膜、耳廓、眼睑外,还有前臂和窝等处亦见到色素变化及牛奶咖啡斑等[2],本组以学龄前儿童发生为多。

  反复感染,McFarlin等[2]认为AT患者中1/3具有经常和严重的进行性肺部感染;1/3有感染而非进行性肺疾患;1/3仅有一般感染史。而本组患儿半数有严重或明显反复感染史,与上述报告较相近。有报告认为感染与免疫缺陷通过实验室评价有较好的相关性,此点与本组的实验室结果相近。现已证明IgG、IgA和IgE通常是低的或缺乏的[1,5],IgM正常或升高[1,2]。循环中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是降低的[1]。

  AT病人及家庭对恶性病具有高敏感性,乳腺癌发病增加5倍,癌症总的危险性通常增加3.5倍或更高[1,2]。尸解表明49%病例有恶性肿瘤,最常见是淋巴网状内皮肿瘤,特别是淋巴瘤和淋巴性白血病,在15岁以下尤为突出[1,2]。但本组患儿尚未见恶性病变发生。AT患者细胞循环通路检查关卡发生障碍,导致对电离辐射极其敏感,有些病例可发生染色体畸变,特别是受累的染色体7和14可发生倒位和异位[1,7,8]。因此有人主张用细胞培养法,对离子辐射暴露后,染色体断裂迅速增加作为产前诊断AT的方法。文献报道本症具有很大的遗传变步性,至少有6个基因互补群(A、C、D、E、V1和V2),除V2外其它5个均定位于染色体11q[1,4,7,8]。有些学者的研究提示其它部位亦可受累。目前,尽管有了许多对于基因位点的标记,但对本症的遗传变异基因尚未分离出来[1]。AT患儿生长发育迟缓,很多不能达到正常青春期标准[2]。本组3例均身材矮小,1例18岁时身高仅为152cm。

  脑CT及MRI检查经常有非特异小脑萎缩改变[2],与本文报道相符。

  AT患儿早期死亡经常发生在成年前,肺疾患为最主要原因,恶性病为第二位常见原因。本组2例死于前者。在较大病儿易发生1型糖尿病[2,6],本组1例因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反复发生致死,尚未见相似报道。

  对婴幼儿时期出现共济失调的病例,尤其是伴有智力障碍和反复感染者应提高对本病的重视,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及免疫学方面的改变,应进行遗传学方面检查,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指导治疗。


责任编辑:李杏 本文来源:http://jibing.ewsos.com/yb/20110227/351011.html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

-->
医网首页 | 就医指南 | 疾病大全 | 女性健康 | 男性健康 | 健康图库 | 母婴保健 | 健康新闻 | 两性保健 | 老人健康 | 专家问答 | 防辐射 | 生男生女 | 妊娠纹
 很抱歉,您访问的地址不存在_医网_医疗门户网站
很抱歉,您访问的地址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有误。
2.如果您不能确认您输入的网址,请进入 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医网为您准备精彩内容,希望您能喜欢
就医指南 疾病大全同时上线!
是谁拉响了你的“白带警报”
参与用户调查 医网大礼抱回家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