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疾病 > 呼吸科

急性高原病的研究进展

医网摘要:  高原肺水肿通常是在2~4天内上升到3000m高原即可发生,常与上升速度有关,发病率为1%~2%,部分快速上升到4500m的人发病率可达10%,从高原下到平原再次返回高原时亦可发生。HAPE发病个体差异很明显,具有上呼吸道疾患或感染者更易发生,有缩窄性肺循环如单侧肺动脉缺失者更加危险。

  高原是一个特殊环境,大气状况、地理条件、气候变化、生态结构与平原不同。从平原地区进入海拔2500m以上的高原地区时,高原反应很容易发生,尤其是快速进入时,大气氧分压降低,加之高原环境寒冷、空气干燥、强烈紫外线辐射等,导致机体缺氧,在神经-体液调节下可发生一系列的代偿性变化,以适应高原环境,这个过程称之为习服。但若代偿功能失调即会发生急性高原病。海拔越高,大气中的氧分压越低,缺氧也越严重。缺氧可引起肺小静脉血管收缩,阻力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同时可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缺氧及寒冷、低气压、紫外线过强等又可致垂体-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大量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外周阻力增加,中心循环量剧增;在低氧刺激下,体内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加,致使体内水钠潴留,最终促发急性高原病。大部分人的高原反应比较轻可以自愈,只有少部分人的高原反应会进展成为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又称急性高山病(AMS),急性高原病病情凶险、复杂、发展变化快,是高原地区特有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并可造成多器官损害或功能障碍,严重威胁到人的生命。急性高原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头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疲乏无力等。急性高原病的发病因素与实际海拔高度、攀登速度以及个体易感性有关。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若不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则可能发展为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oedema,HAPE)或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oedema,HACE)。一般认为HACE是AMS的晚期阶段,共济失调、意识改变为其临床特征,可能因脑疝而进展为昏迷甚至死亡。

  1 高原脑水肿

  脑是人体所有器官中对缺氧最敏感、氧耗量最高的器官,因此脑也是最容易受到缺氧损伤的器官,由于脑对缺氧的高敏感性和脆弱性,当人们进入高海拔区后,常常出现神经精神方面的变化,如视觉异常、记忆、行为、情绪等高级神经功能障碍。研究发现,人们进入4000m的中海拔区的第5天,数字记忆和精神运动能力即有明显降低。如果快速进入5000m的高海拔区,其书写能力、数学计算、记忆功能损害更大,同时听力、视力、智力和眼-手协调能力明显降低[1]。可见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和机体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即使是很轻微的缺氧刺激,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脑细胞和神经元的损伤,造成脑功能的不可逆障碍。

  1.1 高原脑水肿发病机制 缺氧虽然是AMS和HACE的触发因子,病变过程在中枢神经系统,但其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仍然不清楚。多数研究认为其发病过程为:缺氧→低氧血症→脑血流量增加→毛细血管压增高→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脑水肿→颅内压增高→HACE。在脑脊液/脑容积比例较大者,脑脊液缓冲作用较大,不易发生HACE,只有二者比例较小者才易发生HACE[2];其次是血液和脑脊液中CO2的调节。CO2扩张脑血管,使血流量增加,CO2减少则使脑血流量减少。高原缺氧常引起呼吸加快/过度通气,造成PaCO2下降,当降至2.67kPa(即20mmHg)时,脑血流量降为正常的一半。已知脑脊液和脑细胞外液中H+浓度可调节脑动脉紧张度。当脑脊液的PaCO2下降,甚至发生碱中毒时,H+减少,脑血流量减少,因而加重脑缺氧所致的脑损害,加之缺氧使脑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受抑制,膜上CI-转运载体受损,使细胞内Na+、Cl-、H2O增多,形成/加重脑水肿。最后,缺氧引起组胺、花生四烯酸、缓激肽等多种介质释放,VEGF生成释放增加,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尤其VEGF增多使血脑屏障发生渗漏,这在实验动物和HACE患者均获证实[3],是形成HACE的重要因素。Hackett等[4]认为,高原脑水肿为一种血管源性脑水肿,而导致血管渗漏的主要原因是缺氧引起IL-1和NO释放过多使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以及氧化应激引起膜通透性增高所致。脑内液体增加的原因可能是细胞性水肿(细胞间渗透性增加),血管性水肿(蛋白质和液体外渗入间隙,血脑屏障渗漏),或二者同时存在。脑缺氧使脑组织能量代谢发生紊乱,ATP形成减少,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受到抑制,不能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细胞内Na+、Cl-增多,水随之进入细胞,形成脑细胞水肿。但这不能解释AMS和早期HACE。AMS与低氧血症相关不可能损害细胞-离子的自稳态和引起细胞肿胀。相比之下,HACE可能与血管性水肿有关。HACE患者磁共振结果显示其变化与血管性水肿一致。进一步支持血管性水肿还包括症状和体征出现和消失的时间过程,以及对皮质类固醇的反应[5]。

  1.2 高原脑水肿临床特征 高原脑水肿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其前驱症状包括:精神损害,行为改变,这些极易被忽视;另外常见的症状还有:头痛、恶心、呕吐、幻觉、定向力障碍,比较少见的有癫痫发作。体征有:共济失调,四肢无力,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严重者可出现昏迷甚至死亡。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医生首先应考虑到脑水肿可能。

  1.3 高原脑水肿的预防与治疗 逐步上升、给予一定的适应时间是预防高山病及高原脑水肿的最佳策略。但是,决定一个理想的上升速度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因人而异。一个拙劣的方法就是在3000m以上的高度时,每天平均上升不超300m,也可每2~3天或每上升1000m休息1天[6]。

  高原脑水肿的病情较重,死亡率高,治疗以持续高流量吸氧或高压氧吸氧、脱水、利尿、补液(慎用盐水)为主,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采用气管插管。药物治疗临床上推荐乙酰唑胺,但没有确定理想的剂量。标准推荐剂量250mg,每天2次,上升前1天开始服用,广泛使用的剂量是125mg,每天2次[7]。也可用20%甘露醇250ml快速滴注,每6h 1次以降低颅压,恢复神智,病情稳定后改为每日1~2次,也可配合使用速尿20~40mg静推。皮质激素、氨茶碱、大剂量维生素C、高渗糖、细胞色素C等,均有减轻脑水肿,降低脑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增加氧供、促进恢复的功能,可根据病情选择使用。使用脱水剂时应慎重,防止血容量不足,加重循环障碍而导致病情恶化。嗜睡、神志不清或昏厥时,配合针灸以促清醒。患者病情稳定后要及时转至低海拔地区,以利早日康复[8]。Dumont等[9]分析指出大剂量的乙酰唑胺(750mg/d)能显著降低急性高原脑水肿的发生,地塞米松(4mg/6h)能减少进入海拔4000m以上高原地区时高原脑水肿的发生或减轻其症状[9]。

  2 高原肺水肿

  高原肺水肿通常是在2~4天内上升到3000m高原即可发生,常与上升速度有关,发病率为1%~2%,部分快速上升到4500m的人发病率可达10%,从高原下到平原再次返回高原时亦可发生。HAPE发病个体差异很明显,具有上呼吸道疾患或感染者更易发生,有缩窄性肺循环如单侧肺动脉缺失者更加危险。

  2.1 高原肺水肿发病机制 缺氧引起肺血管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下调和肺动脉壁结构变化。血管内皮的功能是通过产生血管收缩因子和扩张因子调控血管张力。血管内皮产生的NO通过激活平滑肌细胞的鸟苷酸环化酶,使血管扩张,增加不同器官的血流量。低氧条件使血管内皮细胞NO产生明显减少,从而产生肺动脉高压,进而形成HAPE,HAPE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可达144mmHg(正常:60~80mmHg)。当肺动脉高压传递到一些毛细血管时,形成毛细血管壁压,引起毛细血管和肺泡超微结构的改变。当毛细血管压力超过Ⅳ型胶原可承受的破坏压时,即发生上述的内皮层/表皮层断裂,产生渗漏性水肿。当人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肺泡上皮的VEGF表达明显增加,肺泡上皮受到破坏,肺泡液中VEGF进入肺血管,与其受体结合后,提高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发生/加重高通透性水肿的病理过程。临床HAPE患者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VEGF含量明显增高,支持上述论述。除VEGF外,多种自由基亦参与HAPE的血管损伤[10]。


责任编辑:Adolph 本文来源:http://jibing.ewsos.com/hx/20110314/354883.html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

-->
医网首页 | 就医指南 | 疾病大全 | 女性健康 | 男性健康 | 健康图库 | 母婴保健 | 健康新闻 | 两性保健 | 老人健康 | 专家问答 | 防辐射 | 生男生女 | 妊娠纹
 很抱歉,您访问的地址不存在_医网_医疗门户网站
很抱歉,您访问的地址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有误。
2.如果您不能确认您输入的网址,请进入 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医网为您准备精彩内容,希望您能喜欢
就医指南 疾病大全同时上线!
是谁拉响了你的“白带警报”
参与用户调查 医网大礼抱回家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