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疾病 > 眼病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127例临床病理分析

医网摘要: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rbital cavernous hemangioma,OCH)是眶内常见的良性肿瘤,占眼眶肿瘤14.5%[1],可发生于眶内任何部位, 以肌肉圆锥内居多,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rbital cavernous hemangioma,OCH)是眶内常见的良性肿瘤,占眼眶肿瘤14.5%[1],可发生于眶内任何部位, 以肌肉圆锥内居多,手术切除比较容易,术后一般不复发,手术入路有多种,常用的是外侧开眶术和前路开眶术;究竟什么时候采用外侧开眶术或前路开眶术,目前还无统一的标准,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0 01/2008 05在我科住院就诊的127例OCH患者的临床资料。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0 01/2008 05在我科住院就诊的OCH患者,所有病例都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所有病例都经同一医师手术治疗。分析病史、发病情况、眼科的专科检查、眼眶CT、B超、MRI等。

  1.2方法

  组织病理学检查:切除的肿瘤用10g/L的甲醛液固定,HE染色,石蜡包埋,作4μm切片,光镜下观察。

  2结果

  2.1一般情况

  病理学检查证实为OCH的患者共127例,其中男51例,女76例;右眼67例,左眼60例,年龄 6~62(平均32)岁,病程1mo~18a,随访3mo~4a。所有的患者都无家族史。

  2.2眼科检查

  眼球突出104例(图1);复视18例,27例运动障碍,其中6例向上运动障碍,9例向下运动障碍,4例向内运动障碍,6例向外及向上运动障碍, 2例全方位运动障碍;矫正视力:无光感3例,光感~0.1患者6例,0.2~0.5患者22例,0.6~0.8患者39例,0.8以上57例;眼底视乳头颜色苍白9例,颜色变淡19例,视网膜皱襞17例。

  2.3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做了眼眶CT,典型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内密度不均(图2)。眼眶可因肿物压迫而局限性增大,但无骨质破坏。多数病例显示为1个肿瘤,3例患者有2个肿瘤,13例有分叶状改变;位于球后肌锥内87例,位于眶缘及眶隔附近31例,其他位置9例;8例尚可见眶骨受压,33例可见视神经移位,23例为锥体形延及眶尖。41例做了眼部B超,典型B超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规则肿块,内回声光点多且分布均匀,声强衰减中等,有压缩性。41例B超均显示球后占位,但有3例表现不典型。CT显示肿瘤延及眶尖或与视神经关系不清的29例患者,11例做了CT增强扫描,都呈中等度强化,7例有“渐进样强化征”。18例做了MRI,表现为:T1WI示肿瘤为中等强度信号或稍低信号(图3); T2WI示肿瘤为高信号(图4)。

  2.4组织病理学

  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包膜完整,切片暗红色,海绵状窦腔充满血液,间隔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细胞组成,内壁由内皮细胞内衬(图5)。

  2.5治疗

  127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眶隔及眶缘附近的31例OCH,均采用前路开眶术摘除肿瘤。球后肌锥内87例,有54例采用外侧开眶摘除肿瘤,其中有8例内直肌与视神经之间且靠后的肿瘤,采用外侧开眶结合内侧结膜切口摘除肿瘤;有33例采用结膜入路摘除肿瘤,其中有5例术中发现摘除困难,改行外侧开眶术。其他位置9例,有6例采用外侧开眶摘除肿瘤,3例眶内侧靠后肿瘤采用外侧开眶结合内侧结膜切口摘除肿瘤。

  2.6预后

  眼球突出的患者,术后眼球突出度均恢复正常,随访中有部分眼球出现轻度凹陷。眼球运动:术后21例外转受限,轻度复视,1~2mo后恢复。术后有16例上睑轻度下垂,随访1~2mo后恢复。视力:术前无光感的3例,2例术后无提高,1例术后:数指/30cm;光感~0.5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0.6以上的患者,有12例视力较术前下降2行,随访3mo无恢复。术后瞳孔轻度散大9例,2例1mo后恢复,7例随访3mo无恢复。术后84例有皮肤瘢痕,随访6mo~2a基本消失。

  3讨论

  3.1鉴别诊断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眶内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眶内任何部位, 以肌锥内居多,临床表现多为无痛性渐进性眼球突出,当肿瘤压迫眶尖时,常引起视力下降。对于肌锥内OCH,首先应注意与球后有包膜的肿瘤鉴别,较常见的有:(1)视神经胶质瘤;(2)视神经鞘脑膜瘤;(3)神经鞘瘤。视神经胶质瘤多发生于幼儿,且视力较早受损,CT示沿视神经生长的梭形肿块影,视神经孔及颅内常受波及。视神经鞘脑膜瘤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年女性,多数有四联症,CT示包绕视神经生长的腊肠形肿块, 肿瘤强化显著, 有双轨征。神经鞘瘤可发生在除视神经以外的眶内任何神经, 肿瘤影可位于肌锥外, 其边缘清楚, 密度均质性, 可有坏死囊变区。对于肌锥外OCH,需要与静脉性血管瘤、静脉曲张鉴别,后者在阻断颈静脉回流时,眼球突出度可有明显增加,其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规则肿块;另外,有学者认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无钙化,静脉性血管瘤、静脉曲张常有钙化,静脉石形成[2]。

  目前对OCH进行定性诊断可用B超[3,4]或用99m Tc标记红细胞闪烁扫描[5,6]。由于OCH组织学改变由大量血管窦组成,血管窦之间为纤维组织间隔,这种特殊的组织学特点超声图像较典型且有特异性,准确率达95%以上[3],并且操作简单,花费少,因而一般首选B超检查;但其定位差,而水平及冠状位CT可以弥补这一点,因而对于大多数患者,B超加CT检查就足够了。但肿瘤延及眶尖与周围结构关系不清的患者,超声无法显示,MRI可以帮助明确肿瘤与视神经、神经管、眼外肌关系,并且能显示肿瘤是否到颅内。

  3.2治疗

  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观察。由于OCH生长慢,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肿瘤,可定期随访[7]。手术治疗有多种路径。对于位置较浅的OCH,均可采用前路开眶手术摘除;对于球后OCH,有两种选择:经结膜前路开眶摘除肿瘤或外侧开眶术。结膜前路开眶摘除肿瘤具有以下优点:微创,术后组织反应轻,外观又不留或只有很少的瘢痕,手术时间较短。外侧开眶术因为要锯开眶外侧壁,术后组织反应较重,但手术野暴露好,如遇出血容易止血,不容易损伤眼外肌及影响视力,对于大的肿瘤,也容易完整摘除。在我们的报道中,对于87例球后肿瘤,术前用B超结合CT,定性明确,及定位位于肌锥前1/2,与视神经无明显粘连的肿瘤,且肿瘤横径<2.5cm,先试行结膜前路开眶摘除肿瘤,如摘除困难,改用传统的外侧开眶术,其中有33例球后肿瘤采用结膜前路开眶摘除肿瘤,28例顺利摘除肿瘤,5例术中发现暴露不充分,出血较多,瞳孔有散大的迹象,改行外侧开眶术。其余采用传统的外侧开眶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3手术并发症

  本组病例并发症有皮肤瘢痕(84/127),上睑下垂(16/127),眼球运动障碍(外转受限21/127),视力受损(12/127),瞳孔散大(9/127)。84例由于采用外侧开眶术或眶缘切口,都有皮肤瘢痕,但随访6~12mo变得不明显,2a左右基本消失。上睑下垂及眼球运动障碍(外转受限)发生率较高且主要发生在外侧开眶术后,我们分析主要是由于组织水肿或肌肉挫伤引起,经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随访1~2mo恢复。视力受损较少,仅有12例视力较术前下降2行且都发生在高视力的病例,分析其原因,对于视力较好者,肿瘤一般未压迫视神经,但可能与视神经有粘连,分离过程中造成了视神经的挫伤;而视力较差者,视神经受压是主要原因,摘除肿瘤,解除压迫,因而在低视力患者,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要预防这些并发症,我们认为:第一,术前要严格掌握前路开眶及外侧开眶的适应证,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较少,对于球后肌锥内OCH,我们采用的前路开眶指针是:定性明确,定位位于肌锥前1/2,肿瘤横径<2.5cm,且与视神经无明显粘连的肿瘤,先试行结膜前路开眶摘除肿瘤,若术中出血多,暴露困难,或瞳孔有散大迹象,不应存侥幸心理,应改行外侧开眶术。第二,术前CT虽发现肿瘤与眶尖存在黑三角,但肿瘤与眶内球后段视神经关系紧密,宜用外侧开眶术;肿瘤位于内直肌与视神经之间且位置靠后,宜用外侧开眶加内侧结膜切口。第三:眶尖OCH与视神经粘连重,不容易全部摘除时,可行大部分切除,再随访。


责任编辑:李杏 本文来源:http://jibing.ewsos.com/yb/20110227/351082.html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

-->
医网首页 | 就医指南 | 疾病大全 | 女性健康 | 男性健康 | 健康图库 | 母婴保健 | 健康新闻 | 两性保健 | 老人健康 | 专家问答 | 防辐射 | 生男生女 | 妊娠纹
 很抱歉,您访问的地址不存在_医网_医疗门户网站
很抱歉,您访问的地址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有误。
2.如果您不能确认您输入的网址,请进入 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医网为您准备精彩内容,希望您能喜欢
就医指南 疾病大全同时上线!
是谁拉响了你的“白带警报”
参与用户调查 医网大礼抱回家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