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疾病 > 外科

为什么说噪声是听力健康的大敌?

医网摘要:  如在隔音室里进行工间休息,或减少每日、每周的接触噪声时间,也可降低发病率。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轮换工种,亦可降低听力损害。青少年使用随身听、MP3、MP4欣赏音乐时,注意不要把音量放得太大,听的时间不要太长。

  长期接触一定强度的噪声刺激可以导致耳蜗的慢性声损伤,也称噪声性聋。在噪声环境下长期工作,凡是与本职业有关,又称职业性聋。噪声除对听觉器官损伤外,对全身各器官系统,如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均可产生一定的影响。1噪声的来源

  从物理角度上看,噪声是一种在频率和强度上毫无规律的随机组合的声音。从心理角度上看,是一种人们不喜欢、不需要、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它可以是有规律,也可以是无规律,随机组合的声音,音乐是有规律的,但声音过大、过强,或人们想休息时对这种不愿听取的声音就可称为噪声。比如有人十分喜欢摇滚乐,听它是一种享受,而有人不喜欢这种音乐,它就是一种噪音刺激。噪声分为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和间断性噪声。凡是能产生声音的物体又都能产生噪声,不同噪声源可以产生不同强度的噪声,同时出现又称为混合性噪声。噪声性聋常见于高度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如舰艇轮机兵、坦克驾驶员、飞机场地勤人员、常戴耳机的电话员及无线工作者、铆工、锻工、纺织工等。2噪声对机体的危害

  (1)噪声强度:强度越大造成听力损失越重。

  (2)高频噪声较低频噪声损害大。窄带噪声比宽带噪声损伤大。如300 Hz~600 Hz噪声主要影响1 KHz及其周围听阈,600 Hz~1200 Hz主要影响1500 Hz左右听阈,1200 Hz~2400 Hz主要影响3000 Hz左右听阈,2400 Hz~4800 Hz噪声主要影响4000 Hz听阈。

  (3)脉冲噪声比稳态噪声对听觉损害大,与持续时间,强度有关。

  (4)噪声环境是慢性声损伤最主要因素,与环境的隔声,吸声设施和对人耳的保护措施,噪声源的距离密切相关,另外,与工人暴露噪声环境时间、工种、年龄、性别、耳病情况、个体差异均有一定关系。3噪声聋的症状

  (1)耳鸣 常双耳鸣、为高音调、耳鸣频率与听力损失频率相近。

  (2)听力下降 缓慢进行性听力下降,最初1~2年没被发现,直至出现常将电视机声开得很大,听门铃声有困难才引起注意,有的甚至出现语言交流障碍,常听不清别人讲话,才意识到听力有了障碍,此时听力下降常较重,常为陡降型听力曲线。

  (3)可有前庭功能障碍,平衡失调,眩晕、走路摇摆、协调运动差。

  (4)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有时心慌、食欲减退,女性有月经不调等现象。4噪声聋的检查

  (1)纯音听力检查早期4000 Hz有“V”型下降。双耳对称性的,随时间延长导致3000~6000Hz下降,晚期则所有频率均下降,个别人呈岛状听力损失。

  (2)耳检查鼓膜正常或内陷,光锥变小等。

  (3)言语识别率下降,尤其对s、sh、ch等拼音组词明显感到听取困难。

  (4)客观听力检查出现异常结果。

  5噪声聋的治疗

  (1)脱离噪声环境,改善噪声条件,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2)使用血管扩张剂,改善内耳微循环。

  (3)大剂量使用营养神经药物,ATP 、 B族维生素等。

  (4)可短期使用激素类药物。

  (5)慢性声创伤已造成永久性损伤者需戴助听器。

  6噪声聋的预防

  (1)控制噪声来源

  这是最积极最根本的办法。在建筑厂房、安装机器时就应采用各种隔音、防震、吸声的措施,如噪声车间与其他厂房隔开,中间种植树木;车间的墙壁和天花板装吸音材料;机器安装密度宜稀散些;机器与地基之间,金属表面与表面之间用适当的充填材料;管道噪声用包扎法防声、气流噪声可用消音器或扩大排气孔等,使噪声缩减到国家规定的防护标准(85~90 dB)以内。

  (2)减少接触时间

  如在隔音室里进行工间休息,或减少每日、每周的接触噪声时间,也可降低发病率。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轮换工种,亦可降低听力损害。青少年使用随身听、MP3、MP4欣赏音乐时,注意不要把音量放得太大,听的时间不要太长。

  (3)耳部隔音

  戴用耳塞、耳罩、隔音帽等防声器材。一般在80 dB噪声环境长期工作即应配用简便耳塞;90 dB以上时,必须使用防护工具。简便者可用棉花塞紧外耳道口,再涂抹凡士林,其隔音值可达30 dB。

  (4)卫生监护

  就业前应检查听力,患有感音神经性耳聋和噪声敏感者,应避免在强噪声环境工作。对接触噪声者,应定期检查听力,及时发现早期的听力损伤,并给予妥善处理。

  (5)争取早期治疗


责任编辑:Adolph 本文来源:http://jibing.ewsos.com/wk/20110624/374975.html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

-->
医网首页 | 就医指南 | 疾病大全 | 女性健康 | 男性健康 | 健康图库 | 母婴保健 | 健康新闻 | 两性保健 | 老人健康 | 专家问答 | 防辐射 | 生男生女 | 妊娠纹
 很抱歉,您访问的地址不存在_医网_医疗门户网站
很抱歉,您访问的地址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有误。
2.如果您不能确认您输入的网址,请进入 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医网为您准备精彩内容,希望您能喜欢
就医指南 疾病大全同时上线!
是谁拉响了你的“白带警报”
参与用户调查 医网大礼抱回家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