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阴囊鳞状细胞癌是人类认识环境致癌因素导致职业癌的第一个例证,是开始化学致癌实验的基础。1774年英国外科医师Pott注意到一些从童年起就从事打扫烟囱工助手的少年,其中一些人成年后在阴囊部常发生经久不愈的溃疡,病理证实为癌变,从而提出了阴囊癌与职业的关系。1784年Bell进一步发现从事含有烟灰、粉尘作业的工人同样有发生此种癌的可能。1922年Southan报道141例阴囊癌,69例从事精纺工,22例长期接触沥青或石蜡,而此时由于扫烟囱工种已被淘汰,仅有1例为扫烟囱工人。此后陆续增多的报道证明阴囊癌与从事石油、焦油、沥青、精纺、机械等职业有关。由于缺乏劳动保护,其阴囊、会阴、阴茎等处皮肤易被各种矿物油及粉尘污染沉积在皮脂分泌旺盛的皮肤皱襞中,长期接触主要致癌物质3,4苯并芘而致癌变。
由于从接触致癌物质到癌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过程,因此阴囊癌的发生常常需较长的时日。以扫烟囱工为例,少年接触污染到中老年才发病,一般均在十多年,最长者达68年。癌变的发生也有认为与敏感性、遗传及基因突变有一定关系。近年来,随着在阴茎阴囊鳞癌组织及癌前病变(Queyrat红斑)中,屡有用PCR法检测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及6/11型的报告(Burmer,1993),故曾考虑HPV有可能是阴囊癌的致病因素,但多数仍认为这种因素较小(Orihuela,1995)。阴囊癌仍以职业与环境因素关系更大。
(二)发病机制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简称鳞癌)又名表皮样癌(epidermoid carcinoma),癌变起源于表皮角朊细胞,常在慢性皮肤病和癌前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如慢性炎症、接触化学物质及日光损伤等,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黏膜。
阴囊鳞癌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与身体其他部位鳞癌相似,肿瘤由侵入真皮内的鳞状上皮细胞不规则增生团块所组成。团块内为不同分化程度的细胞,但仅从镜下观察异形性不一定明显,确诊癌变与恶性程度仍以浸润情况为主。根据分化及组织浸润深度通常将阴囊鳞癌分为Ⅰ~Ⅳ级,癌肿浸润以皮肤为主,很少侵犯到阴囊内容物。
阴囊癌就诊时约有1/2~3/4的病人已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但多数是炎症所致。只有少于半数为癌转移。从发现原发癌到出现淋巴结转移一般为6~12个月,晚期亦可有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
阴囊皮肤的表皮内原位癌称鲍温病(Bowen's disease),是低恶性鳞癌,其发生与紫外线照射和接触化学致癌物质有关。有时应与外阴增殖性红斑(erythroplasia of queyrat)相鉴别。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表皮棘层增厚、皮突延长,细胞排列呈非典型性增生,可见异常核分裂、瘤巨细胞及角化不良细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