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疾病 > 传染病

手足口病防控是长期任务

医网摘要:公众对手足口病不要恐慌,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儿才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配合医生治疗,发病7—10天后患儿都可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

手足口病防控是一项长期任务

近来,我国局部地区的手足口病疫情报告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尤其是十多例死亡病例的出现令人担心。5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因为这部分孩子抵抗力低下,免疫系统不完善。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的防治重点场所,因此这些单位一旦发现有可疑患儿应立即向疾控部门报告,及时停课,且平时要多开窗通风,加强晨检。

不过公众对手足口病不要恐慌,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儿才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配合医生治疗,发病7—10天后患儿都可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

一、疾病概述

流行概况: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手口足病是新西兰于1957年首次报道,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72年EV71首次在美国被确认。至今全球各大洲均有手足口病流行,我国于2008年5月2号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传染源: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腔、手足皮肤出现点状玫瑰色斑和丘疹,并伴有发热。引发该病的肠道病毒71型能侵入人的脑部和心脏,引起并发症并导致患者死亡。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精神状态的变化。因为EV71等肠道病毒感染往往导致多脏器受损,而此时手、足、口部症状表现并不典型。一旦孩子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应立即就医,否则较易转为重症。

传播途径: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手足口病是危害婴幼儿健康的一个重要传染病,卫生部2009年报告的病例仍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占93.96%;在实验室确诊的病例中,肠道病毒EV71型占75%。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

二、防控措施

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和诊治。

1.根据病例临床特征,结合流行病学史,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临床诊断。临床特征: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2. 了解流行病学接触史有助于病例诊断,包括:当地幼托机构或学校有类似疫情,或病例与类似患者有接触史等。发病对象以学龄前儿童为主。轻症病例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对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症状或心血管症状等)应收住院,重点救治。

3. 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医院要落实预诊制度,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重点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开展疫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流行动态。

1.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深入医疗机构及时了解疫情,并鼓励医疗机构主动报告疫情。

2.注意区别手足口病与病毒性脑炎,开展病毒性脑炎等相关疾病的监测与调查,确保流行病学调查的准确性。

3.手足口病流行地区要在托幼机构及小学加强晨检工作,及时发现病例。发现患有疱疹的患儿,应立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

4.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5.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监督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公共场所传播。

6.对新发病人应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诊断。

开展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在托幼机构、中小学、医院等场所,开展饭前便后洗手、促进房间通风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印刷相关宣传品,对群众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倡导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建议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就诊,及时隔离。

做好专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各地应对医疗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手足口病防治技术培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依法开展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指导和考核。

提高基层诊断水平。手足口病防治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边远地区医院管理、诊治不规范,一些县乡级医生缺乏专业培训,未能掌握手足口病的诊疗标准,上报病例制度不符合手足口病诊疗的实际情况等问题都可能造成漏报。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这次是一种病毒,下次可能是另外一种病毒。况且,即使是同一种病毒也会造成重复感染,没有疫苗可预防,孩子可能一犯再犯。所以,对5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下的宝宝,家长得做好预防措施。

今年因EV71病毒感染发生的手足口病例明显增多,感染后临床表现多样,其致病的最大特点是容易出现危重症。要诊断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目前主要依赖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培养,目前,国内基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没有条件开展,加上部分重症病例临床上并无典型的手足口病表现,所以在疫情暴发初期重症病例常常难以明确诊断,常被诊断为肺炎。只有结合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特别是实验室检测结果,才有可能进行明确诊断。在实验室,现有的设备和技术完全能够检测出肠道病毒EV71型,6~8小时就能出结果。但手足口病主要靠临床诊断,不可能每家医院、每个患者都进行实验室检测。

EV71病毒区别于其它型别的病毒的特征之一,是它能同时攻击人体多个器官,患儿发烧、皮肤疱疹等症状并不严重,而表现为精神状态不佳。实际上由于多器官受损,很快就转为重症病例。因此及时把每个患手足口病的儿童,特别是识别出重症患儿都识别出来至关重要,尤其要在早期识别出来。因此孩子家长应重视观察孩子早期的精神状态。如小孩子发生发烧、呕吐、腹泄等类似症状,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家长应及早带到正规医院就诊,切不可到小诊所或私人医院就诊。很多重症死亡病历都是因为没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导致拖延病情而死亡,将手足口病当普通的感冒发烧治疗,用了退烧药后烧退了也掩盖了症状,等到发现患儿病重再送到医院已太迟了。事实证明,这是降低死亡率非常有效的手段。但是,目前还没有防治手足口病疫苗,而且诊断手段也需要提升。我们已经布置了这方面的科研任务。在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当中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这是一场长期的任务。


责任编辑:潘东波 本文来源:http://jibing.ewsos.com/cr/20100506/95127.html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

-->
医网首页 | 就医指南 | 疾病大全 | 女性健康 | 男性健康 | 健康图库 | 母婴保健 | 健康新闻 | 两性保健 | 老人健康 | 专家问答 | 防辐射 | 生男生女 | 妊娠纹
 很抱歉,您访问的地址不存在_医网_医疗门户网站
很抱歉,您访问的地址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有误。
2.如果您不能确认您输入的网址,请进入 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医网为您准备精彩内容,希望您能喜欢
就医指南 疾病大全同时上线!
是谁拉响了你的“白带警报”
参与用户调查 医网大礼抱回家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