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理 类癌细胞可产生多种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其中最主要的是5-羟色胺、缓激肽、组胺及前列腺素等。5-羟色胺来源于食物中的色氨酸。在正常情况下,色氨酸有99%被机体利用,形成烟酸或烟酰胺,只有1%被胃肠粘膜细胞利用生成5-羟色胺。5-羟色胺存在于胃肠粘膜,仅有少量在血小板及脑细胞内。在发生类癌后,食物中的色氨酸有60%在类癌细胞中转变为5-羟色胺,因此在类癌患者血液中的5-羟色胺有明显的增加。
由色氨酸形成5-羟色胺的过程如下:在类癌细胞中,色氨酸在5-羟化酶的作用下,形成5-羟色氨酸,再经脱羧酶的作用,生成5-羟色胺。在单胺氧化酶的作用下,转变为5-羟吲哚乙醛,在醛脱氢酶作用下,转变为5-羟吲哚乙酸,此为无生物活性物质,自尿中排出。正常人血液中5-羟色胺为 0.1~0.2μg/ml,主要来自血小板。24小时尿中5-羟吲哚醋酸为10mg以下。在类癌患者中,血内5-羟色胺可达 0.8μg/ml,24小时尿中5-羟吲哚醋酸可高达50~100mg。 正常人吃香蕉、马铃薯、菠萝等食物之后,尿中5-羟吲哚醋酸亦有增加。
5-羟色胺的主要作用是使血管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胃肠道蠕动增加。因而5-羟色胺增多可致皮肤潮红、喘息、腹痛、腹泻。此外可刺激纤维母细胞增殖,引起心脏(主要是右心)内膜纤维化。在肿瘤的周围、肠管、胸腔、盆腔、腹膜后亦可发生纤维化。5-羟色胺还可以引起组胺释放,特别是发生在胃部的类癌。组胺也可使皮肤潮红及喘息。同时可使胃酸增加而发生消化道溃疡。
缓激肽是引起临床表现的另一种比较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在类癌组织中有大量的血管舒缓素,这是一种蛋白水解酶,作用于激肽原,生成赖氨酸缓激肽(胰激肽),在胺肽酶的作用下,赖氨酸缓激肽又转变为缓激肽。缓激肽的作用是使小动脉舒张、血压下降、心率增快、毛细血管舒张、皮肤潮红。缓激肽引起皮肤潮红,皮肤温度不高,为冷型。5-羟色胺引起的皮肤潮红、皮肤温暖,为热型。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皮肤水肿。特别容易发生在眼睑及口唇。此外,亦可使支气管痉挛而发生喘息。
胃肠道的类癌若无肝脏转移,很少出现类癌综合征。因肝脏有大量的单胺氧化酶,当5-羟色胺经门脉进入肝脏时,即被转变为5-羟吲哚乙酸,而使其失去活性。若已有肝脏转移,一方面因为产生的5-羟色胺过多,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进入肝静脉而进入体循环。再者肝脏因广泛类癌的侵犯使清除的功能降低。因此。在有肝脏转移后,类癌综合征即可发生。